您可以双击这里或者点击编辑按钮来修改内容。
您还可以添加图标,按钮,图片等常用元素


翻译界新大陆!原来中文和英文都有“语言通货膨胀”


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,各种热点话题如潮水般涌来,不断刷新着我们的认知,入侵我们的生活。近期,“语言膨胀”这一现象悄然登上热搜,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。


很多网友表示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,自己经常一开口不是亲爱的就是宝贝,每句结尾必定少不了“啦”“呐”和“呀”,实在不行还得加个表情包缓解尴尬。其中,还有不少网友神总结,宝宝=你好,爱你=谢谢,哈哈=已读,哈哈哈哈哈哈哈哈=好笑,亲爱的=我又来麻烦你了,这些用词虽然有通货膨胀的嫌疑,但胜在好用。


"那语言通货膨胀指的到底是什么呢?"

其实,大家热议的语言通货膨胀往往更多时候发生在线上,隔着网线的社交媒体沟通,让我们无法直观地传递自己说话时的语气和表情,而仅用文字和标点沟通很多时候则会产生误解。


语言通货膨胀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,但如果语言膨胀的太过,就会导致沟通成本的增加,甚至影响文化的传承与理解。


中文的语言膨胀vs英文的语言膨胀


英文的语言膨胀

比如,随着科技的进步、全球化的推进以及新兴文化的兴起,大量新的英文词汇应运而生,英文中的“selfie”(自拍)、“unfriend”(在社交媒体上取消好友关系)以及英文中“-gate”(表示丑闻后缀,如Watergate水门事件)的泛化应用,都是语言膨胀的具体体现。这种英文的语言通货膨胀更多体现在语言库的扩充上。


中文的语言膨胀

中文语言膨胀的现象多出现在线上交流中,比如用“救大命,笑的想亖”来表达特别好笑的意思,问别人要连接,开头第一句话就是“宝子……”,或者把“宝宝”当逗号用。这些表达方式看似过于“暧昧亲切”,实则只是为了软化语气或者快速拉近距离。所以,中文的语言通货膨胀更多时候是在对已有词汇进行语义上的扩充。


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,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,其语言价值都在发生微妙变化。信息的洪流不仅改变了我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,也悄然重塑了语言的内涵与外延。语言,作为人类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基石,其本质在于精准、高效地传达意义。然而,在语言通货膨胀的背景下,这一初衷似乎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
语言通货膨胀不仅是当前社会沟通现象的一个缩影,更是对我们如何维护语言纯洁性、促进有效交流的一次深刻拷问。所以,我们在享受语言通货膨胀那个带来的便利时,也需要注意对语言的保护,而不是一味的简化和削减语言本身的功能性。